专家介绍
姚龙飞,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,湖北省脑血管病防治学会理事,湖北省脑血管病防治学会介入分会委员。从事神经外科常见病、多发病及疑难病例的临床诊疗工作20年,擅长脑外伤、脑出血、脑血管病、脑肿瘤的临床诊断、治疗及术后相关并发症的防治。
勇闯生命禁区“拆弹排雷”
大脑是人体的中枢“司令部”,支配和调节人的一切思想和活动。其结构复杂,分区精细,稍有损伤,轻则丧失功能,重则危及生命,所以被称为“生命禁区”。
在宜昌市一医院里,有这样一群人,他们分秒必争,常在“生命禁区”里“拆弹排雷”,这就是神经外科的医生,姚龙飞便是其中的佼佼者。
去年10月份,因为急性出血昏迷,一名年逾八旬的老人被送往宜昌市一医院进行救治,罪魁祸首竟是脑动脉瘤。这种病号称大脑里的“不定时炸弹”,一旦破裂出血,后果不堪设想。在姚龙飞看来,手术难度和风险相当大,一方面来自手术本身,另一方面来自患者身体的承受能力。
为此,姚龙飞所在的神经外科联合重症医学科、麻醉科等多学科专家,对该患者进行会诊,对术中术后治疗及护理等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,制定精准的手术方案。
在手术当天,姚龙飞医生为患者实施了脑动脉瘤栓塞术。通过采用一条微导管,经腿部切口经血管进入脑动脉瘤内,使用材料填充动脉瘤,填塞材料可以作为预防血流进入脑动脉瘤的屏障,进而将动脉瘤与血流分开。经过三个小时的手术,成功为老人解除了病患。不久患者就出院回家休养。前不久,患者复查恢复良好,患者及家属十分满意,为姚龙飞及其团队竖起了大拇指。
妙招助失语病人“获新声”
与时间赛跑,与病魔较量,诠释着一名神经外科医生的使命。然而,医生的职责不仅局限于治病救命,更需关注患者的功能恢复,以保证他们今后的生活质量。
帮助患者恢复,需要耐心引导和精心治疗。在姚龙飞20年的从医生涯中,收治了很多脑出血、脑梗塞、脑外伤的患者,其中,部分病人会出现语言障碍,这是大脑相关区域受损伤导致的。
如何帮助这类病人恢复语言功能?姚龙飞在日常查房时与病人及家属的交流中,总结了一套有效的办法:先从最简单的发音开始,再到词组、语句练习。
“要拿出第一次做父母的态度,把病人当做牙牙学语的婴儿一样对待。”姚龙飞认为,通过一段时间的语言训练后,直到患者能够完整的说出一句话。这时,让他们多读一些报刊里文章的醒目标题,有利于帮助他们重塑语言的逻辑功能。事实证明,姚龙飞在病友群推广读报刊标题的小妙招,受到了患者和家属欢迎。
同时,姚龙飞鼓励患者要与外界多交流、沟通,这样才能有利于患者尽快的回归社会,回归家庭。
关怀入微当好患者“自家人”
手术刀是冰冷的,但握在医生手里,就要尽己所能捂热它。因为,医生不仅要挽救生命,更要温暖心灵。因此,姚龙飞对待每一位病人,都将自己摆在患者及其家属的位置,思考如何与他们沟通病情,商讨最适合的治疗方案。
2019年上旬,姚龙飞在坐诊时,遇到一位特殊的患者。一名60多岁的阿姨在做血管筛查时,被发现患有血管动脉瘤。当医生给出手术治疗的答案后,她始终犹豫不决。原来,几十年来,阿姨一直想去西藏旅游。就在当年,她终于有一次机会参与朋友组织的自驾游,却被查出疾病。突如其来的变故,让她担心随着年龄增加,身体衰老,以后将再无机会实现心愿。
听完患者的讲述,姚龙飞思虑再三,却没有当场给出意见。“作为医生,我倾向让病人尽早治疗;但换位思考,我也希望患者不留遗憾,圆梦西藏。”连续数日,姚龙飞反复与科室专家商讨,并与患者本人沟通,最终确定一套完整的治疗方案。姚龙飞嘱咐患者,在西藏旅游中,要保持与他联系,对于身体上发生任何不适,都要及时在当地就医。结束旅程回宜后,要在家休养一段时间,待身体状况恢复到最佳状态,再来医院做手术治疗。
如今,那位患者早已康复。尽管时隔两年,对方仍会根据医嘱定期复查。
其实,类似案例不胜枚举。“医患之间不是对立关系,而是具有共同目标的统一体。有温度的治疗才是达到治愈目标的最佳途径。”多年来,姚龙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,诠释着这句话的真谛。(通讯员喻伟 向熙明)